民航华东管理局局长蒋怀宇一行莅临东航山东调研
记者采访发现,为绿色企业搭建全产品服务生态圈,各家金融机构都在做深做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
高校共投入R&D经费151.66亿元,比上年增加12.11亿元,增长8.7%。在穗全职院士人数5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5人,国外、境外机构获评院士7人。
其中,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高企分别有2662家、134家和2121家。全市各区财政科技投入情况。其中,企业共投入R&D经费552.26亿元,比上年增加76.22亿元,增长16.0%。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区有3个,分别为黄埔区(6.14%)、南沙区(5.45%)、番禺区(3.17%)。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5个。
其他R&D经费18.19亿元,比上年减少2.14亿元,降低10.5%。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119.74亿元,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51.03亿元,试验发展经费支出610.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35.0%和10.5%,三者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分别为13.6%、17.1%和69.3%。【资料图】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9月底,股票主观多头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较8月底小幅下降6个百分点,维持72%的中性仓位水平。
另外,随着宏观环境逐步改善,机构调仓换股动作明显,也导致仓位发生阶段性变化数据显示,上海工业增加值从2017年的8303.5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保持全国城市工业总量第一。根据《若干措施》,上海将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数字化改造,对总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分类分档支持,对经认定的重点产业领域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上限提高至1亿元。在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滚动发布应用场景创新重点任务,对标杆性示范项目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20%、最高不超过800万元奖励。
上海以制造业为实体经济主战场,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已初步构建起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为支撑、新赛道产业加速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新型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1年的23.2%提升至2021年的40.6%。
在开展安全评估的前提下,逐步开放无人机海岛运输、社区配送、环城绿带物流等应用场景。支持创新药械落地发展。其中包括,鼓励经过充分验证的智能网联汽车在高快速路场景开展测试应用并在特定区域开展商业试运营,支持达到技术条件的无人驾驶装备在特定区域开展测试应用。(资料图片仅供参考)10月10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提出4方面25条新举措,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金山等重点区域,推动建设无人机试验区和机场等设施,部署无人驾驶航空器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开展适航审定及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存量产业用地。同时,上海将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发挥创新产品推荐目录作用,优化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创新产品合同金额30%、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
围绕优化产业综合生态,《若干措施》提出,推动产业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供韧性供应链体系支持,提升长三角重点产业链应急协调机制等。在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方面,《若干措施》提出,上海要支持应用场景开放。
在特定区域开展无人船航道测试。对由上海市注册申请人获得许可,以委托生产方式实现产出的Ⅰ类创新药,可依法依规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30%、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
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若干措施》提出,强化产业基金投资引导功能,研究持续扩大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规模,推动成立市场化的元宇宙、城市数字化转型基金。(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标签: 高端产业 高端制造业 .content_biaoqian ,.content_biaoqian a ,.content_biaoqian a span{color:#fff !important;font-size:14px;}。其中提出,上海要推动国企发挥主导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央企、本市国企加快盘活存量土地。聚焦保障产业优质空间载体,《若干措施》提出了9条举措,包括保障产业发展用地空间、加强土地指标统筹和项目落地支持、探索工业上楼新模式等在QFII和QDII等制度安排的设立与推行过程中,我国合理把握改革开放的方向、节奏、重点以及业务规则和制度建设的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进程,并配合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改善投资者结构、逐步取消金融机构外资股比限制等配套措施,助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坚定进入和平稳驶过深水区。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庞溟对记者表示,我国继续坚定不移地通过全方位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使得人民币资产的避险属性、投资回报率和配置价值更受全球投资者重视,以此促进和吸引了跨境资本加速流入,增加对中国股票和债券的配置需求。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QFII和QDII等制度安排成功推进、不断优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深化,逐步扩大市场、机构和产品高水平双向开放,促进市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由通道式走向全面市场互联互通。
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对我国主要有三方面影响:首先,鼓励外资进入,对于市场的稳定及国际化发展水平都有正向效应。(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标签: 金融资产 境外机构 .content_biaoqian ,.content_biaoqian a ,.content_biaoqian a span{color:#fff !important;font-size:14px;}。
第二,外资在中国的投资也给予了国内企业学习先进理念的机会,提高我国金融多样性,推动经济发展。我国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适度竞争格局,有助于激发市场潜力、增加市场活力,有利于真正具有内在价值和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核心资产在资金获得、资源配置和资产定价上赢得优势,对具有一定资格要求、专业投资要求和风险管理要求的外资而言更有吸引力。
文章指出,要推动金融市场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型,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保持企稳复苏态势,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预计境外投资者将继续提高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和需求,外资有望继续流入中国市场。而在QFII方面,根据证监会网站信息梳理,截至8月底,合格境外投资者数量累计达711家,今年以来已有43家获批。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微信号发布央行宏观审慎管理局文章《坚持改革开放和互利共赢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事实上,近年来,QFII、QDII制度改革取得了卓越成效,并为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和中国资金出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逐步走强,也得益于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
外资投资境内金融市场【资料图】更加便利近年来,随着沪深港通、基金互认、债券通、沪伦通等互联互通渠道相继开通并持续优化,合格投资者管理政策框架不断完善,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金融市场更加便利。7月份,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包括境外机构跨境认购服务、提升境外机构入市便利、债券通公司降费25%等六项创新便利举措的政策大礼包,推动中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对外开放。
人民币汇率有望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继续保持双向波动和基本稳定,也支撑了人民币资产价格稳中有升,吸引资金持续流入中国市场。今年以来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人民币跨境结算数据来看,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因此人民币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较强。庞溟表示,既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机构投资者和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并参与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发挥国内市场在融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推进国内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把管道式的、分市场的、区域性、有步骤的开放模式逐步转向统一的制度性、规则性开放,成功实现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国际化步伐。外资的进入帮助我国金融市场更快走向成熟,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末,境外机构持有境内金融市场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规模合计近10万亿元。
第三,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必然是多样化,包容性高的市场。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流程,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便利央行类机构配置和持有人民币资产。
庞溟表示,考虑到全球投资者的长期资产配置需求、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增长潜力、有利的汇率走势,中国证券类资产在主要证券指数中的比重相较中国GDP占全球比例以及中国证券类资产市值占全球比例均明显偏低,利好人民币核心资产和中国企业的各种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出台,预计境外机构投资者将继续提高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和需求,外资有望继续流入中国市场。8月份,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启动,优化后预计可将目前沪深港通无法交易的天数减少约一半。
从长期来看,庞溟认为,要让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实力和竞争力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保持强势,关键在于通过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配套性措施,大力破除各种体制障碍和机制掣肘,在宏观上完善市场体系建设、重塑经济发展动力、挖掘结构性潜能,在微观上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能力和信心,在国际上主动参与跨国合作、参与建立秩序、参与设定规则。得益于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人民币投融资货币功能较快提升,证券投资在跨境人民币收付中的占比由2017年的30%左右上升至2021年的60%左右